(相关资料图)
□本报评论员
老旧院落改造,涉及千家万户的生活环境与品质,也与居民的幸福感直接相关。一份“改造设计宝典”,囊括院落改造的方方面面,对于市民的生活体验,更有着切实且具体的提升。从衣食住行到柴米油盐,从健康养老到公共设施,从智能化便民到精细化服务……其初衷与本源,就是要让每个人在最惯常的生活中感知到发展的力度,城市的温度。
近年来,成都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推动了一批医疗、教育、养老、托育等民生领域重大项目落地开工、竣工达效。就在几天前,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2022年“人民阅卷·十大市民点赞项目”终评活动中,有15个项目进入终评环节,覆盖了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等,这其中“一老一小”、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等都受到格外关注。
市民注重什么,城市就在哪些方面重点用力,这正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题中之义。将超大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与每一个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有机联系起来,才能更加彰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价值追求。聚焦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让工作真正做到实处、做到关键处、做到有效处,才能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开通的地铁线路越来越多、家门口就有好学校,过个马路就有博物馆、就能听演唱会,街口转角就能就医,步行几分钟就有足球场……市民的心声,就是打造“幸福城”的发力方向。构建“15分钟养老托育服务圈”、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新年新气象,展现新作为,就是要以更多实际成效,更好地回应市民期盼。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扎扎实实落到每一项民心工程、每一件民生实事的推进见效中。坚定扛起为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时代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推进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就在于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和身边小事,只因关乎民生,才能连接民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