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巢丨“归雁”建起塑胶厂 带领乡邻奔前程

“归巢”系列报道⑦

“归雁”建起塑胶厂 带领乡邻奔前程

工人们正对印刷机胶棍进行包胶。(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罗韬 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郑镱慧子

一个人返乡创业,一群人回乡就业。在湘潭经济技术开发区伏林路鳞次栉比的大型厂区间,有一家并不算起眼的湖南旭洋塑胶科技有限公司。在这个1000平方米的厂房中,返乡创业者和归乡就业者围着橡胶和塑料制品,演绎他们的生活和奋斗。

归乡新奔头

4月30日下午,在湖南旭洋塑胶科技有限公司里,炼胶机、数控磨床等设备高速运转的“哒哒哒”声此起彼伏,10多名工人专心致志赶制手里的印刷机胶棍,炼胶、卷胶、硫化、打磨、清洁、包装……外面细雨蒙蒙,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两天后,这批订单将装上货车送往长沙,装进一家印务公司的大型印刷机里。

“计件,干得多挣得多,一般平均每月7000元左右,还买五险。”38岁的熟练工刘武忙着手里的活计,说话快人快语,一边还不忘将操作要点说给徒弟听。

刘武是响水乡映山村人。二十多年前,村里就有很多人结伴在广东的塑胶企业做工。年轻的刘武也在长辈的带动下离开家乡,南下在一家塑胶企业跟着师傅学做胶棍,一个月工资3000多元。

即便刘武觉得当时“收入可观”,身边又有不少老乡,但对打工者来说,融入异乡城市并不容易。尤其是孩子出生后,他回乡的心更甚。可苦于没有其他技能,家乡又没有类似的企业,刘武的回乡之路被堵。

“现在家门口就能稳定务工,不耽误照顾老婆孩子、伺候爹娘,工资也不错,有奔头!”刘武说。

刘武常跟朋友开玩笑说,自己在公司“关系”硬扎。因为湖南旭洋塑胶科技有限公司的3个老板都是他的老乡,刘剑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公司的执行董事。

十多年前,刘剑在深圳富士康上班,结交了一批在广东打工的老乡。2012年,企业收缩业务,精简员工,他主动辞去负责人的职位,回到长沙创业,做纸张贸易。此后十年,刘剑独自负责企业所有事项,“俘获”了一批印务方面的客户,也学到了不少企业管理知识。

2021年一次偶然机会,他与两位在广东塑胶企业担任技术骨干的老乡聊天时得知,当地橡胶和塑料制品生产市场逐步饱和,竞争激烈;但内地却鲜有类似企业,市场广阔。于是他提出能否合作,回到湘潭创办一家这样的企业,尽快抢占市场。

“这个计划的实现,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很多在广东从事这一行的老乡想回家。”刘剑和其他两人一拍即合,他在湘潭选定厂址,另外两位在广东招聘有相关技术的老乡。

2021年12月,注册资本200万元的湖南旭洋塑胶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九华。除了3名股东,还有刘武等11位常年漂泊在外的映山村老乡“组团”回到家门口就业。

创业新征程

湖南旭洋塑胶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橡胶和塑料制品,主要是作为零部件应用于各类大型自动化设备。

“部件越小,对技术要求越高。小到打磨的尺寸,大到每个胶棍需要卷多少胶都有一个精确的标准。”刘剑指着胶棍介绍说,整个生产过程对于员工的技术要求较高。得益于员工大部分都是从广东招回来的熟练工,公司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2022年,靠着刘剑之前干纸张贸易时结识的印务企业,公司先后接下了多个塑胶零部件生产或来料加工生产订单,年产值达到400万元,在疫情影响的夹缝中站住了脚。

公司既然要发展,除了抓机会抢占市场外,刘剑等人还在不断创新另找出路。近几年,沿海地区的橡胶和塑料制品因环保问题,生产工艺、销售渠道上多处受限。看到新趋势后,刘剑等人也没有闲着,2022年底,公司决定引进新材料——聚酯材料,通过新技术开发生产新能源异形零件。

可无论是购买新材料、新设备,还是引进技术人员,都需要不少资金。“趁着湘潭的创业扶持政策很多,我们想把企业做成高新技术企业。”刘剑说,在市人社部门的牵线搭桥下,公司筹到了50万元的贴息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经过数个月的准备和试验,目前,企业已陆续来料加工了多批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聚酯材料异形件,占到了今年企业产值的20%左右。

“预计3年内,我们可以实现年产值超千万元。”采访中,刘剑多次强调说,“返乡打拼,在家乡建起一支熟练的工人团队是我创业的财富,也是我打拼的责任,我得让他们跟着我有活干、有饭吃。”

关键词:

为你推荐

新股
市场
Copyright@  2015-2022 世界证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琼ICP备2022009675号-1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